WEB邮件 MY STU 教学管理系统

WEB邮件 MY STU 教学管理系统

2017级MBA学生王晓菁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

发布日期 : 2021-12-01

“长期从事救助工作,一直以来都不曾忘记使命,我想凭一己之力挽救生命。”近日,2017级MBA学生“90后宝妈”王晓菁勇担使命,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,用自己的善举挽救一个人的生命,彰显了大爱精神。她将生命传递的意义变成鲜活的形象,王晓菁表示愿以自己的行动,给身处艰难中的人带去光亮。

 

2222.jpg

王晓菁是汕头大学商学院2017级在职MBA研究生,目前在汕头市救助站工作,多年来一直帮助和救助有需要的人。自2009年她18周岁起,就一直保持每年献血的习惯。2012年她在捐献血小板时,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,她深受感召,随即加入中华骨髓库,如今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。

 

获得家人的支持

多年来,王晓菁一直在等待捐献的通知,终于在今年年初接到了匹配成功的消息。经初筛她与一名白血病患者的HLA(人类白细胞抗原)配型相合,这意味着如果顺利捐献并能成功移植,一条生命将被挽救。

啊啊啊.jpg

对于王晓菁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,家人也做了一番思想斗争,王晓菁的丈夫表示,“开始有所顾虑,怕身体受影响,而且捐献要去外地,孩子才三岁多,从来都没离开过母亲……”

她表示自己本身是学医的,相信医学;而且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,她深深理解对于一对父母来说,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自己的孩子,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;同时,她也长期从事救助工作,一直以来都不曾忘记使命。在她向家人解释了捐献的过程和意义后,最终获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。

期待传递生命的火种

“今年年初的时候接到匹配成功的消息,我当时有点懵,因为好像是八九年前登记入库的,这么多年过去了突然接到这样的信息确实非常意外。我是学医的,我知道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之间,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非常低,跟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。对于大多数血液病患者来说,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。所以当时我心中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捐献。

11111.jpg

 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,我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很安全的,造血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复制,自我更新的能力,捐献后2周内体内干细胞又能恢复原先的水平。再者,付出一小点代价和挽救一条生命比起来,实在是不值一提。我当时就觉得我去做这个事情是义不容辞的,而且能以这样的方式救他人一命我也觉得很值得。”王晓菁回忆着当时的场景,眼神中充满了坚定。

接到通知后,王晓菁积极配合完成了高分辨血样检测、体检等流程,她为了减少患者治病的经济负担打算自己解决住宿问题。

然而,当时由于患者病情变化,不满足造血干细胞移植条件,最终没有进行捐献。对此,她感到既担心又有遗憾。她担心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,同时也遗憾未能将生命的火种传给患者,只希望患者继续坚强地接受治疗,早日调养好身体以能接受移植。

 

成功捐献

经过几个月的等待,今年8月底,王晓菁再次接到市红十字会电话,被告知要再次准备捐献。在第二次得知要捐献时,她同样义无反顾,对工作者说:“我愿意,终于能完成这个心愿了。”

5555.jpg

尽管孩子还小,未曾离开过母亲,可是她还是选择远赴广州捐献,11月12日,在家人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,王晓菁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,成为了汕头市第18位、广东省第1226位、全国第12278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。

捐献当天,王晓菁的丈夫及孩子也前来看望,孩子看着妈妈两手的管子不哭不闹,反而好奇地问“妈妈,你在做什么?”志愿者说:“妈妈在做英雄!!”本来调皮的孩子听完懂事地坐在一旁陪伴妈妈完成采集过程,时不时摸摸妈妈的手,亲亲妈妈的脸。

正如市救助站站长姚清萍所说,王晓菁身上体现了救死扶伤和乐于助人的特质,我们都需要发扬她这种大爱助人的精神。

 

文字:汕大青年

校对:林泽锋

审核:孟书